服务热线
400-138-1688
24小时在线咨询
2020年04月29日
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深入发展,近年来,知识产权的创造日益活跃。自2008年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以来,国内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10倍以上,带来了强大的知识产权审查、创造和管理人员的需求,急需一批服务创新开发的知识产权工程与管理经营人员。与此同时,知识产权运用更加多样化,也亟待需要一批涉足知识产权交易、运营、分析、维权诉讼等方面的人才。
目前,国内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主要有三种途径,分别是高校培养、社会团队机构组织培训和职业培养。其中,作为系统性较强的知识产权教育,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无疑成了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的焦点。同时,又由于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脱轨、无法满足企业对知识产权人才双背景的需求等原因,导致从高校走出来的知识产权人才不能完全满足企业或社会需求。对此,笔者认为无论是高校人才培养还是社会组织人才培养,都可以参考以下人才培养模式:
一、从企业需求出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现下,企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更注重在知识产权转化、运营和管理方面。由此可见,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定位应该是:在企业发展的每个阶段,知识产权人才都能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包括构建知识产权管理规范、不断完善知识产权转化与运营体系等,进而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针对这个目标,高校和社会组织在培养知识产权人才时,要注重对知识产权+创新+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不仅仅停留在知识和理论培训阶段。
二、根据实际需求设置课程
在实际运用中,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不仅仅涉及到知识产权、法律方面的知识,还涉及到高等数学、金融统计、市场营销、商务谈判、技术转化、资产重组等方面知识,故建议高校和社会组织在培养知识产权人才时可分三个层次进行培养:一是法学的基础必修和知识产权专业必修课程;二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经济学等高级课程;三是用来开拓思维的跨学科课程。
三、增加实际操作经验
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管理和风险防范都离不开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等专业知识产权的实际操作,任何脱离了现实的行为都是没有价值的。故此,建议高校和社会组织在培养知识产权人才时,可与企业、知识产权公司、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公司等合作,共同建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让学者能够在学习阶段就接触到企业、市场,能够直面研发、技术创新、知识产权运营、知识产权管理等环节,以成为一个可以“立即上岗”的知识产权人才。
四、提升师资团队的综合专业性
师资队伍力量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应当将具有商务谈判、经济、贸易、管理等相关类别的教师扩充到专业师资队伍里,重新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在教学培养过程中,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辅助教学,专兼职结合,以满足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复杂性要求。例如重庆理工大学的知识产权学院,就会不定期邀请中兴通讯、腾讯、比亚迪等全国18家知名大型企业的知识产权总监,为学生们讲授知识产权实务的课程,提供给学生们与企业实务界人士面对面地交流机会。